- · 鲁迅研究月刊版面费是多[01/26]
- · 《鲁迅研究月刊》投稿方[01/26]
- · 《鲁迅研究月刊》期刊栏[01/26]
知网最新回应:在研究整改方案,不是一两天能(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知网发布声明: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查重服务】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12月11日深夜,知网通过其微信公众号集纳发布了自2019年至今年的有关学术不端文献
【知网发布声明: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查重服务】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12月11日深夜,知网通过其微信公众号集纳发布了自2019年至今年的有关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声明、通告。
其中称,知网发布、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直仅向机构提供服务,且只允许检测本单位论文。知网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网络上销售的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均是通过非法或者侵权手段获得的。
发布时间为今年6月的通告还称,不法分子主要利用合法使用机构管理漏洞和个别管理人员非法倒卖等途径盗用或窃取账号而大肆牟利。
【多家央媒评知网事件,央视评赵教授为一周人物】
央视网评老教授状告中国知网
央视网2021年12月8日“央视网评”《 老教授状告中国知网,“借鸡生蛋”生意该改改了!》
中国知网的前身,源自1999年“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它打出的口号是“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言犹在耳,如今中国知网的公众形象却正由“屠龙者”变成“恶龙”。
人民日报一天两评
12月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题为《作者维权胜诉就让论文下架,这种做法太霸道》的“人民锐评”:面对维权和批评,知网应当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赢得大家的谅解,虚心接受监督和批评,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和企业经营发展上,找到合理合法的平衡点,这才是长远发展的正道。
同一天,“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以“人民日报评中国知网”的话题发布评论:近年来,中国知网面临的定价风波、版权争端不断,官司缠身、备受诟病。是时候反思己身,刷新经营理念了!拿出行动,变革收录、运营与盈利模式,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光明日报:知网知而装“不知”就是知法犯法
12月9日,光明日报评老教授维权事件:公众并非不愿意看到知网赚钱,而是希望知网在赚钱时,能更多考虑到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与社会影响,不要摆出过于难看的“吃相”。
新华观点发声:知网,知否?改否?
12月13日,新华社主管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在新华观点版面刊发了评论员的每日快评《知网:违法,知否?欺客,改否? 》:知网带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应该代表中国学术的形象和风气。这样一个由国家支持且掌握众多学术资源的平台要以广大学者的学术需求为首要导向,而不是利字当头、一网打尽,在未经原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将“知产”据为己有并换取商业利益。对于任何知识储备和知识付费平台来说,尊重知识创造者应是永远坚守的底线!
央视评赵教授为一周人物
“维权教授”赵德馨入选12月11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一周人物。白岩松评价说:武汉89岁的教授状告知名网站获赔70多万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很多教授、学者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关注,但愿这种保护迅速地由个人事件变成有效的约束与监督,否则下一个教授状告网站的新闻就还会发生。
12月11日晚,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知网道歉,维权老教授回应》:知网还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在为学术共同体提供文献服务的同时,本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尽可能让作者获取他们应得的收益。
人民日报再评知网:凭啥这么横?
人民日报海报版侠客岛2021年12月14日评论《知网凭啥这么横?》
利用行业垄断地位,知网从期刊杂志社以低廉的价格获取文献。学术期刊因为担心在网上搜不到影响力下降,不敢不让知网转载,可读者们要想获取文献,却要花上几十元。“技术让知识越来越便宜,而垄断让价格越来越昂贵。”知网到底凭啥这么横?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长江日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文章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网址: http://www.lxyjykzz.cn/zonghexinwen/2021/1218/580.html